當前,全球半導體產業正走向成熟,技術推動轉向市場拉動,摩爾定律一定程度已經失效。世界半導體市場的年均增長率,已經從1990—2000年的15%,下降到2000—2010年的1.7%。同時,半導體產業發展呈現出從技術工藝主導轉向日益依賴于下游電子產品需求拉動的發展趨勢。中國是全球重要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近年來本土的手機、平板電腦以及消費電子的市場規模不斷增長,在汽車電子、工業互聯網等領域也將占據重要的份額,中國ic市場地位日益重要。ic設計業能夠運用技術迅速對市場做出反應,成為ic產業的關鍵樞紐。
全球ic產業正加速向中國轉移,相關終端企業更是將中國視為重要布局點。中國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由ic設計、晶圓代工、封測以及系統廠商構成的產業生態。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市場形成了一定的特異性,如產品生命周期特別短、市場給ic供應商提供的信息非常少、ic廠商的毛利率低、終端產品生產商的技術水平低、消費者極其多樣化等。
中國的ic設計企業通過與本土市場和產業鏈近距離密切接觸,形成了與本土市場節奏充分協調的靈活性、高速度和低成本等突出優勢。如在手機市場方面,跨國公司往往以100個工程師的團隊規模,每6個月開發一款新產品。中國的手機廠商往往只用5—10個人,每3個月推出一款新產品。中國企業能在35%的毛利率之下生存,達到20%的營業利潤,跨國ic企業需要50%—55%的毛利才能達到相當的營業利潤。國內的ic設計企業能向技術水平低的手機生產商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并迅速對客戶的服務要求做出響應。
中美ic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存在不對稱性,中國ic企業存在整合國際創新資源的機遇。美國的消費電子市場趨于成熟,市場容量趨于穩定,只能依賴一些創新型產品間歇性實現增長,企業保持高盈利成長性相對困難,美國資本市場只認可高成長性、高創新性、高毛利率的企業并給予較高的市場估值,缺乏重大創新、以低成本和高速度制勝的中國ic設計企業很難在美國資本市場得到較高的市盈率。反之,在中國,ic產品需求仍處于高速增長期,企業規模和盈利成長性還有巨大空間,資本市場認可ic企業的高科技概念,對于一些盈利能力較強的企業給予比美國資本市場高2—3倍的市盈率。
一些國內的ic設計龍頭企業,完全可以利用中國產品和資本市場的優勢,收購具有知識產權儲備和知名品牌但增長相對停滯的全球ic設計企業,通過全球整合實現跨越式發展